【中醫觀點:胸悶胸痛、心慌心悸、頭暈頭痛的問題,應用草本來改善動脈粥狀硬化】
動脈粥狀硬化是很多中老年人的健康殺手,這幾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向,會隨年齡而惡化,不良的生活習慣包含熬夜,過度疲勞和吃宵夜都可能促使動脈硬化引起的疾病:如冠心病,就是跟冠狀動脈的硬化堵塞有關係,形成的原因跟飲食習慣、生活習慣有關係,比如長時間的飲食油膩和甜食使用過度,而又缺少運動,平常少喝水,日積月累,血管裡面的膽固醇就會沉澱在血管壁內,形成斑塊,導致動脈硬化。
中醫認為動脈粥狀硬化,跟體內的痰濕過盛,氣滯血瘀有關係,痰濕淤血阻滯脈絡,導致血行不暢,供血不足,從而導致發生的胸悶胸痛、心慌心悸、頭暈頭痛等症狀;現代醫學說的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甚至中風的發生,都跟動脈硬化有一定的關係。
血瘀和血管壁發炎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重要的關聯
以中醫的觀點來看,動脈粥樣硬化與血瘀有非常重要的關係。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動脈硬化會隨年齡而逐漸惡化,過度勞累,精神過度緊張,都有可能造成體內血液循環變慢而形成血的停滯(血瘀)或體液的停滯所造成,當體內循環緩慢到一定的程度時,把血管想像成河流,小支流匯成大支流,但因為河道淤塞,造成河流水流不暢,嚴重甚至是潰堤(血管破裂),或者是淤塞物完全阻塞河道,形成堵塞(血栓),使下游得不到水流的滋養。
而現代醫學對動脈粥狀硬化的機轉迄今未完全明瞭,但主要是白血球(如:單核球或嗜鹼性白血球)於內皮細胞產生發炎反應,導致動脈內膜形成動脈粥狀斑塊,其組成包括脂肪、膠原蛋白、彈性蛋白等。動脈的血管壁是由內膜層、中膜層和外膜層組成,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在積聚過程中,會因為內膜損傷使發炎細胞侵入血管壁,引起一連串的發炎反應,血管壁因而增厚,造成血管腔變得狹窄。當血管內膜被撐開以後就常會變薄,局部病灶性斑塊積聚會使血管內壁不均勻,由於血管狹窄,可能形成所謂的動脈重塑,含氧血液無法順利提供給病灶遠端的細胞或組織,這些都有可能是因為血管壁發炎所造成的。
用草本促進血液循環和改善血管壁發炎
一般身體的老化所造成血瘀(血液循環不良)和血管壁發炎有關,而改善動脈粥狀硬化從促進血液循環和改善血管壁發炎是從更基本的問題入手。中醫能應用活血化瘀法來改善血液的粘稠度、血栓形成、血管壁受損、脂斑形成狀況。比如草本裡的夏枯草能明顯降低三酸甘油酯、血脂,降低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丹參、川芎、西紅花、蒲黃、牡丹皮、桃仁、薑黃有抗動脈硬化作用。雞血藤、大黃、虎杖、薑黃、地龍、桃仁、紅花、三七、水蛭、丹參、鬱金等草本能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具有調節血脂作用的活性。
歡迎來富山實體店面參考